国际机场的冷气开得很足,夕夕拖着行李跟在队伍最后,手里还捏着许哲远给的应急指南针。
“大家注意,”领队老师拍了拍手,“先到酒店调整状态,明天开始适应场地训练。”
话音未落,队伍里突然传来“咚”的一声——正选队员杨悦脸色煞白,直接跪在了地上。
“我……想吐……”他捂着嘴,额头上全是冷汗。
酒店医务室里,队医皱着眉头测完体温:“37.5度,低烧晕机,需要休息,明天能不能好不确定。”
“老师我可以的,我明天一定能好的。”杨悦虚弱的保证到。
领队老师的脸色瞬间变了。杨悦明天能好最好,要是好不了,三天后就是预赛,而杨悦负责的“微生物定向进化”实验,是团队赛的核心环节。所有人都不敢赌,把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夕夕。
“替补手册第7条。”领队深吸一口气,“队员突发状况无法参赛时,由替补接替其项目。”
夕夕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行李箱上的托运标签——那上面还贴着许哲远手写的“别紧张,你早就会了”。
她抬起头:“我需要杨悦的实验笔记,还有……酒店附近有没有能买无菌培养皿的地方?”
“我可以把资料都给你,但是如果三天后我好了,我希望还是我上。”杨悦
“好,我答应。你先好好养身体,不要有压力。如果我有不会的东西,我随时问你希望你能告诉我。”夕夕保证道。
深夜的酒店会议室被临时改造成实验室。
夕夕面前摊着杨悦的笔记,手边是刚用开水消毒过的咖啡杯和牙签筒——实在找不到接种环,她只能把牙签尖烧焦代替。
杨悦的身体第二天还是那样,但他还是坚持把所有的东西交给了夕夕。结果第三天的时候,杨悦开始呕吐恶心腹泻。 酒店洗手间里,他对着马桶干呕,额头顶着冰凉瓷砖,舌尖残留着飞机餐咖喱的怪异余味。指尖触碰酒店玻璃杯时产生诡异触感,仿佛所有物体表面都覆着层看不见的薄膜。杨悦颈部泛起一片片玫瑰疹,在苍白的皮肤上像某种神秘符文。 空气中飘着陌生的消毒水味道,每次呼吸都像吸入细小的钢针。他闻着当地的面包莫名带着铁锈味。
队医说他是水土不服,队医用当地蜂蜜调了杯温水,说"这里的益生菌群能帮你重新校准肠道GPS"。但是效果对杨悦好像不是很友好。
理论考卷发下的瞬间,夕夕的铅笔在指尖转了个漂亮的弧。当其他选手还在皱眉审题时,她已在草稿纸上画出三层嵌套的代谢流程图——碳原子用红笔标出,氮原子用蓝笔,像一场缜密的化学战棋。
第37题:设计CRISPR-Cas9系统修复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
她的答案区不仅写出标准gRNA序列,还额外标注:
"东亚人群该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rs),建议使用C→T变体增强编辑效率。"
评委后来在评语里用红笔画了三个惊叹号。
当夕夕站在操作台前戴上手套时,评委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临时上场的中国选手。短短的头发,高高的个子。
无菌操作台前,夕夕左手调节显微镜焦距,右手同时操控微量移液器。她改良了标准流程——将三次离心合并为一次梯度离心,节省的12分钟让隔壁韩国选手瞪圆眼睛。
当她的电泳凝胶在紫外灯下显出异常清晰的条带时,监考教授忍不住弯腰问:"你加了什么?"
"绿茶提取物。"夕夕举起贴有「龙井-2023春茶」标签的EP管,"多酚类物质比常规loading buffer更能抑制弥散。"
决赛日突发停电,备用电源启动需要90秒。其他选手慌乱时,夕夕迅速打开手机闪光灯,用培养皿反射光继续观察菌落。
她趁机在实验记录本上写道:
"温度骤降可能激活冷休克蛋白(CspA),建议后续加入30℃复苏步骤。"
这张纸后来被组委会收藏为「逆境科研的典范」。
答辩环节,夕夕的PPT没有满屏数据,而是用折线图模拟DNA双螺旋——X轴是时间,Y轴是表达量,每个误差棒都化作螺旋骨架上的核苷酸。
当德国评委质疑她的样本量时,她调出手机里凌晨三点拍的培养箱监控:"N=36是经过功效分析的,您看这些重复组的变异系数全部<5%。"
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颁奖晚宴上,香槟塔折射着水晶灯的光芒。夕夕站在角落,低头整理着胸前的银牌——尽管只是替补上场,她的实验设计和临场应变仍让评委印象深刻。
“你的CRISPR改良方案很有潜力。”一位戴着银边眼镜的中年教授走近,递来一张烫金名片——MIT生物工程实验室,Prof. Richard 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