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
李恪揉了揉脑袋,醒了。TNND,看来昨晚是喝高了,怎么上床的都忘记了。
只记得处默、宝琳二人过来,自己叫了李愔回来,然后就是聊了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自己什么也记不清了。
“少爷醒了。”甘草进来,给李恪喝了两碗小米粥,两个胡麻饼,这才缓过神来。
“梁王他们三个呢?有没有醒过来。”李恪问道。
“梁王已醒,他们两个正在操场上练武。”甘草微笑。
看来还是他们两个武人更快醒过来啊。
感慨了一下,沿着王府回廊去了书房,感觉脑子甚是清明,刷刷几笔,以力学为基础,把恪物学的试题出了,最后一道题涉及电磁学基础:
磁石悬丝,恒指南北,舟人赖之以辨方隅。今有铁针一枚,以磁石摩其锋,久之亦能指南。试答:
1. 磁石摩针而使针具磁性,此何谓也?(3分)
2. 若此针折为二段,其新断处可能复相引乎?亦或必相斥乎?(4分)
3. 针指南时,其锋所指,乃磁石之何极?(3分)
想了想,最后一道题作为附加题吧。
加上陆德明、姚思廉等人的三题和孙思邈的医学考题。就形成了益州文理书院的入学考题。
想了想,让甘草喊戴积本过来,嘱咐他用活字印刷术尽快印刷出来,这是考题,要找嘴稳的人来印刷。印刷完了,这些人十天内关在作坊里不得出来,所有工资加倍。
考题的重要性戴积本自然知道,点头应“喏”走了。
李恪处理完手头事情,便找了程处默、尉迟宝琳去了书院一趟,捎带上李愔,书院此时已经完工,门口有了守卫。
李恪带着三人,陆续参观了教学楼、教研楼、宿舍楼、试验室等设施,参观了实验室时,三人都不禁有些惊奇。这有什么用?
我们现在的认知还是太肤浅了,或许说太少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便是我对学子们的要求,这个试验室就是求证:
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陶瓮自冷”现象,就是生活中你触摸陶瓮外壁,明显比铜壶温度低,这种低温这却有利于沙漠行军;
还有“琴弦应声而断”现象,就被视为“天兆示警”,经常无端和鬼神联系到一起,挑起一场动乱。
这些现象以后我都会令学子们在实验室中好好研究,找出规律和原理,从而教喻百姓、引导百姓。
程处默、尉迟宝琳对什么琴弦不感兴趣,但对陶瓮有利于沙漠行军却是颇为关注,闻言问道:
“你让书院学子研究这些?沙漠行军?”
“嗯,只有机灵的学子才会获此机会,要知道,这些研究也是要耗费银钱的,他们要研究,消耗的材料或原料总要花钱罢。”
李恪摇摇头,前世的教育研究不会要学子出钱,国家每年的教育经费。
但李二穷的很,有点钱就想打仗,要他投钱是不太可能啊。
还是要靠自己,才能不令人才埋没,才能开启民智啊。
程处默二人若有所思,办教育要花钱,这个道理都知道,但连学子的研究也要花钱,可就不是每个人都清楚了。
“哥,你图啥?”
李恪知道李愔不是心疼钱,他只是单纯的想知道为什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