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不是李二肚子里的蛔虫,不知道远在万里之外的长安李二在想什么?更不知道他需要什么?
他让人去西域收购白叠子可不是给李二打仗用的。
更多的是益州需要发展自己的商道,需要发展自己的产业,让百姓们有更多的事做,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刺史的责任。
他记得前世的时候,蜀地便是棉花产地,更是棉衣制作地,肯定是后来移植成功了。这才让二十学子中的老大、老七他们去 。。
关键的是自己怕冷,自己前世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有棉被,有棉袄,还有羽绒服,可是现在可是没有了。连棉花都还要西域,大唐能有什么棉绒服?
他在想自己这个冬天怎么过?总不能靠自己凛然正气吧。
李恪现在忙的很,益州文理书院要招生了,请姚思廉等人出些文化题作为入学考核,至于格物学的题目,还是要自己来出的。
姚思廉等人没有推托,只是用了两天,便出了三道题:
题目一:四书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求:阐发“学”与“习”的关系,并联系修身之道,文限300字。
题目二:伦理辨析
或言“孝在色难”,或言“孝在养体”,二者孰重?」
要求:引《孝经》与《论语·为政》孔子答子游、子夏问孝章,辩证分析,文限250字
题目三:案例分析
情境:商人运米至灾区,官定售价每斗五十钱,而市价百钱,商人匿米不售。
要求:从“义利之辨”与《大唐律·市廛》角度评析商人行为,文限300字。
姚思廉说是题目总体难度不大,适合书院目前状况。
李恪便在府里出算学和恪物方面的试卷,知道来考的学子算学还凑和,恪物学恐怕就一知半解了,便把今后要用的教材,出了一份简明版,命人用活字印刷术都印了出来,给各地了学子们先预习,说是考题出在里面。
但就这样划重点,李恪也不太好把握今年的难度,正发愁时,没想到,甘草忽然来报,程处默、尉迟宝琳二人过来了。
李恪哈哈大笑地迎出府,擂了二人一拳,问道:“你们俩怎么来了?”
“哈哈,我们来看看你。”二人笑道。
李恪倒也明白,心知二人必有要事,便把二人迎进府里。
让人去通知李愔回来。
进府后,李恪倒也丝毫不着急,在书房让甘草准备好茶水招待二人,对着二人说道:
“你二人难得来,好好在益州玩玩,这几日书院正在招生,你二人想不想去书院看看?”
二人也是直脾气,便说道:“恪子,你有没有办法制作冬天用的防寒衣物?至于书院,参观一下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