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杨德源站在院子中央,手里拿着一捆竹篾和几叠彩色的灯笼纸,笑眯眯地招呼着孩子们:“孩子们,过来。”
“外公,我们要做什么呀?”六岁的李婷雅仰着小脸,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她穿着一件粉色的连衣裙,头发扎成两个小辫子,显得格外活泼。
“咱们今天做灯笼,晚上挂起来,多漂亮。”杨德源弯下腰,轻轻拍了拍她的头,语气温和。
“做灯笼?”杨彦秋站在一旁,虽然脸上带着一丝不耐烦,但眼里还是闪过一丝兴趣。
她这个年纪,正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的青春期阶段,对什么都提不起劲,但爷爷的手工活动还是让她有些期待。
“秋秋,你来帮爷爷分竹篾吧。”杨德源把一捆竹篾递给她,语气里带着鼓励。
“哦,好。”杨彦秋接过竹篾,心里有些烦躁,但还是点了点头,蹲在地上开始一根一根地分开。
她的动作有些笨拙,显然不太擅长这种手工活。
“外公,我也要帮忙。”三岁的李庭瑜摇摇晃晃地跑过来,小手抓住一根竹篾,用力一拉,结果整个人摔了个屁股蹲
。他愣了一下,随即“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哎呀,鱼鱼不哭,不哭。”李昕赶紧跑过来,把儿子抱起来,轻轻拍着他的背:“没事的,摔一下不疼的。”
“爸爸,疼……”李庭瑜抽抽搭搭地靠在李昕怀里,小手紧紧抓着他的衣角。
“鱼鱼乖,咱们不哭了,待会儿外公教你做灯笼,好不好?”杨德源走过来,弯下腰,脸上带着慈爱的笑容。
“好……”李庭瑜抹了抹眼泪,慢慢停止了哭泣。
“爷爷,我也要学。”杨彦昊摇摇晃晃地走过来,虽然才两岁,但已经能说简单的句子了。
他的小脸上满是期待,眼睛亮晶晶的。
“好好好,大家都来学。”杨德源笑着摸了摸杨彦昊的头,心里满是满足。
他喜欢这种一家人围在一起的感觉,尤其是看着孙子孙女们天真无邪的样子,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许多。
“爸,您别太累了,孩子们闹腾得很。”杨保民从屋里走出来,手里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
他看着院子里热闹的场景,感觉脑门的青筋正突突地跳。
“没事,孩子们喜欢,我也高兴。”杨德源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担心。
“保民,你要不也来帮忙?跟你爸一起教孩子们做灯笼。”陈小英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几把剪刀和胶水。
“不要。”杨保民摇摇摇头,把水果放在一旁的石桌上,转身离开。
“外公,这个竹篾怎么弄呀?”李婷雅拿着一根竹篾,左看右看,不知道该怎么下手。
“来,外公教你。”杨德源蹲下来,耐心地指导她:“先把竹篾弯成一个圈,然后用绳子绑紧,这样灯笼的骨架就做好了。”
“哦,我试试。”李婷雅认真地按照爷爷的指示,笨拙地弯着竹篾。
她的动作虽然不太熟练,但脸上满是专注的神情。
“丫丫真棒。”李昕站在一旁,笑着鼓励女儿。
“爸爸,你看我做的。”李婷雅举起刚刚做好的竹圈,脸上满是自豪。
“真厉害。”李昕摸了摸女儿的头,眼里满是宠溺。
“爷爷,我也做好了。”杨彦秋举起自己做的竹圈,虽然有些歪歪扭扭,但还算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