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 > 第40章 乱政时代

第40章 乱政时代

所以这次李昉能担任宰相,单纯就是赵光义觉得这是个自己人,用着放心。任职之前,朝中就有人反对:“李昉此人无才无德,工作毫无建树,且多出纰漏,任职宰相着实不宜。”但赵光义根本不管这些。

一个宋琪是能干事但不放心,一个李昉是能放心但办不好事,对于这个宰相班子,赵光义是时刻提心吊胆的。

对宋琪,赵光义这种邻人盗斧的怀疑心态到底还是没能忍耐太久。

宋琪作为宰相,必然要参与人事任免,这就难免让赵光义猜疑。有一次,赵光义想提拔一个叫王浣的简州军事推官到宫廷任职管理府库,但是宋琪认为王浣出身幕职官,按制度只能升为京官,拟授其为大理寺丞。

赵光义可不是他哥哥太祖皇帝那么讲风格、顾体面的人,他没什么废话,一纸朱批就扔到了宋琪脸上,意思是你办也得办、不办也得办。可怜的宋琪在众朝臣面前愣了大半天神,最后只得是跑去弯腰捡起来赵光义扔下的朱批,然后老老实实给人家把事情办好。

话说到了这个时候,宋琪也就该夹起尾巴做人了,但是架不住他也有点私心,有时候也会在拟任官员名单上,加上自己亲信的名字,结果终于是有一次让赵光义抓到了把柄。那一天,赵光义发了场大火,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宋琪骂了个狗血喷头,但这个宋琪也是够硬,任你赵光义怎么骂,他死活就是不承认那几个违规提拔的人是他的关系。

又过了几个月,赵光义接到了一封密报,说是“广南转运使王延范图谋造反”。这个王延范是宋琪夫人的远房亲戚,也是官宦之后,王延范年轻的时候,靠上辈荫功当了个太子舍人的官差,到了雍熙元年(984年),终于走门子买了个广南转运使的地方官。广南地点虽然偏僻,但这里天高皇帝远,王延范开始放飞自我了,他私建军队培育个人势力,还和几个幕僚经常密谋要当皇帝。有一次他不分青红皂白处罚了一个叫刘霸的部将,这个刘霸就怀恨在心,找机会向朝廷告了密。

说白了,这就是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蠢货官二代做白日梦,朝廷随便派几个人就能去把他给抓来,但是在赵光义看来,这恰好是给宋琪挖坑的机会。当天宋琪来汇报近期工作,赵光义面色沉静地问他:“你觉得王延范这个人怎么样啊?”宋琪觉得,领导突然问到估计是想给升职加薪,又想到此人又跟自己沾亲带故,于是也不着痕迹地道:“这个人还可以。”

赵光义这下忍不住了,这都要谋朝篡位了,你居然还跟我说他可以,你这是想推翻宋朝吗?赵光义抬手就把密报甩在宋琪身上,质问道:“这就是你的亲戚,你看看他干的好事。”这下把宋琪吓得立马下跪,瑟瑟发抖着发誓表明心志。

赵光义当场免去宋琪宰相之职,对朝野却不公开其罪状,只是简单以“素好诙谐,无大臣体”为由,将宋琪降职为了刑部尚书。

此后进入了李昉为期长达三年的独相时代,这在多疑的赵光义执政时期是非常罕见的,而这仅仅是因为确实放心。在李昉当宰相的时间里,他天天也不琢磨别的,脑子里面就一件事——怎么着伺候好赵光义。

有段时间,李昉发现赵光义总是唉声叹气,就暗暗留上了心,经过他的多方查探,最后终于是搞清楚了原因,原来赵光义是在担心史书里记载自己的诸多丑事,让自己遗臭万年。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好办了,李昉立即申请给自己兼了个修国史的差事,然后开创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先例,那就是把记录皇帝言行的“时政记”先呈送皇帝签阅,然后才交给有关部门存档,作为将来写史的资料。而在此前,为了防备皇帝修改史料,这些记录是不给皇帝审阅,是直接交给有关部门的。

在有一年的过年,宴会后赵光义率群臣登上乾元楼观开封夜景,皇帝见“京师繁盛”,人头攒动,百姓摩肩接踵,于是非常高兴,也是喜笑颜开。

李昉见状,连忙上前说:“臣是后唐生人,据我生平所见,此盛世之景之前从未有过,这是因为前面所有的帝王们都没有您勤政爱民、至圣至明啊。有您这样的皇上真是微臣之福、万民之福。” 明白人一下子就能听得出来,李昉的言语是直接否定了郭威、柴荣,乃至于赵匡胤这些明君圣主,臭脚捧的是肉麻到了极致。但这把赵光义哄得哈哈大笑:“勤政忧民那是我应该做的寻常事情。朕不以自己享福为乐,而是以民安为乐。”

作为一朝宰相,大庭广众之下,居然能这么不要脸的奴颜谄媚,当时人们都嘲笑说:“真是个千年难遇的媚相啊。”

这李昉马屁拍得好,但能力上就是个庸人,这又看见宋琪被整得那么惨,那就更胆小了,天天总怕做错决定担责任,所以办事就一个字“拖”。这小事拖、大事也拖,很多急着要办的事情居然两三个月都没有落实。

日子已久,就产生了两个恶劣后果,一个是积压了大量政务,一些本该宰相立即处理的事情,非得拖到等赵光义亲自处理。什么有士子上访说荆湖北路转运使贪腐了,什么成都府上报涝灾请求拨款赈灾了,诸如此类不可胜数,到头来是把赵光义整得焦头烂额。

还有一个后果更棘手,那就是朝中结党现象愈发严重,不断架空了皇权。

权力的果园里长满了果子,你不管就一定有人去拿,比如像修缮宫殿、维护城建等这样的肥差交给谁去做,像各路转运使这样的肥差选谁去递补。赵光义一个人不可能掌握那么多官员的情况,是管不过来,而李昉为首的宰相班底呢,是识人不明,是管不了。

于是很多时候,朝廷就只能让下面中高层的官员们选举推荐,而这些官员一旦联手推荐,就能大概率确定人选,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结党控制朝政就几乎成了必然。

赵光义慢慢地就发现了问题,以前的重要岗位是以能力任用,候选官员的来源都是分散的,现在这些岗位人选突然变得互相之间都是亲戚和老乡,能力也开始参差不齐。

赵光义此时终于意识到有人结党,咋办呢?赵光义马上就发现不好办,因为实在是摸不清楚情况,宰相李昉和他的班子全都是没啥用的蠢材,底下哪些人拉了帮结了派,谁跟谁是什么关系,一概闹不清楚。那就难了,贸然乱查乱抓极有可能让朝局陷入瘫痪。

此时的大宋政务,像是得了严重关节炎的风湿病人,中央政令被中间卡住了,得不到有力实施。多地的征税死活征不上来,下面官员还都能找到正当理由,什么闹灾了、减产了,必须要安境抚民了;各类公共设施得不到修葺,黄河大堤到期就是不完工,还不停张口要钱,人家说的理由有理有据,什么地质问题、地形特殊。朝中还总有人替他们说话,你不懂也反驳不了。

这可怎么办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成语故事科普隐龙圣手:痴傻三年,苏醒即无敌大明:我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曹操那些事寒门日月乱世草莽:从荒村种田开始称霸天下抗战:我原始股开局,老总震惊!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逐鹿乱世,我靠医术喂饱全家探唐:书荒自己写,与众共赏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