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定国号为宋,年号建隆,国都仍定在开封。然后,赵匡胤做了几件大事。
派遣使者遍告各地:新朝大宋已立,皇帝是赵匡胤。
追尊父亲赵弘殷为宜祖皇帝。奉母亲杜氏为皇太后,立正妻王氏为皇后。
论功行赏。赵匡胤对参加陈桥驿兵变的禁军将士全部都进行封赏,进行安抚,对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韩令坤、慕容延钊、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都封了节度使。二弟赵光义、掌书记赵普也封了核心岗位的官,分别做了殿前司都虞候和枢密直大夫。
追封韩通。他听说韩通死讯后,非常感慨,称赞他“临难不苟,人臣所以全节”,追封韩通中书令,以表彰其忠义。这样的安排是全面且得当的,军中纷纷赞扬赵匡胤“重情重义、仁厚守信”。
坐在龙椅上的赵匡胤,俯瞰着下面跪着的众臣,目光里充满着感怀和希冀。十二年前,我遇到了我的第一个贵人,他让我做亲兵,我开始学习他,我跟着他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学到了怎么操控人心、怎么让小弟舍命相随。
他提拔我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我开始学着怎么管理下属、怎么打理人脉、怎么让上司喜欢我。
八年前,我遇到了我人生第二个贵人,他在茫茫人群中发现了我,喜欢上我、擢拔了我,给了让我发光发热的平台,还在临死前给了我一个很高的官位。对于他,我无比地感恩,感恩对我的赏识和信任。当然,如果他还活着,他将永远是我的好领导、好大哥,我会一直效犬马之劳、忠心不二。
但是他们都死了,带着不舍的梦想死了。世界突然变了,变得死气沉沉,终于有一天我打破了这片让人窒息的死寂。
就这样吧,逝去的终将逝去。你们完成不了的梦想,都将由我去完成,而且我会做得更好。
几天后,边关发来消息,说北汉和辽国已经退兵,那么宋朝也就不用出兵了,这件事情也就这么不了了之。
宋史记载说,辽国皇帝听见赵匡胤当皇帝后,惊叹:“中国有雄主临朝,我们岂能以螳臂当车。”当即就退了兵。
这听起来颇有些荒诞,哪跟哪人家就怕你了,人家认识你吗。我为了写这段历史查阅了大量史书,人家正史上就是这么记载的,但是我想,这件事情应该有其他的可能。
【赵匡胤的圈子交际】
有人问了,赵匡胤都在宋州半年多了,怎么能一回来就能让几万禁军全部听他摆布呢?
答案是因为赵匡胤编织了一个个人与人关系的“圈子”。
曾经有社会学家研究过,人的精力最多支持他交往60个朋友,其中30个是较好的朋友,只有10个是最紧密的朋友。真要是像这样直接交往的方式,赵匡胤可就没那么大影响力了。
赵匡胤是有格局的,经营的是一个个圈子,把关系网像脉络一样辐射出去,比如“义社十兄弟”圈子,有杨光义、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等人;姻亲圈子有符彦卿、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石守信等人,还有战友圈子的张永德、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
每个人际圈子内部,兄弟之间、战友之间、亲属之间都彼此认识、并行交往,利益相互纠葛、人情错综交织。
作为圈子的一员,你的所有社会资源都将来源于此,你的生活也会因此改善。比如你儿子想进最好的私塾,你弟弟在禁军中竞争想提拔一级,你妈病了想找最好的名医,正常排队不插队的话估计要等到明年;到了这个时候,你老婆会问你:“怎么回事,管这些事的领导你都不认识吗?”别着急,圈子里有人认识,那个人和你想要找的人也共同有一个圈子。
为了一个个圈子,你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你们有共同的青春回忆,共同的战斗经历,共同睡一间营房的日子,还有共同的二表姨、三姑妈、四舅妈。你会不敢背叛一个圈子里的重要人物,因为背叛不起,否则,你对这个圈子的付出的成本,所有的时间、精力也将付诸东流。你要敢借了老大的钱却有钱不还,马上你的兄弟都开始骂你;你要敢点了村头二大爷的柴火垛,马上你七大姑八大姨就会拿着扫帚过来揍你。
这就是圈子的魔力,现实利益会要求你,必须好好经营好这个圈子,谨慎对待圈子里的每一个人。
大圈子套小圈子,圈子交叉圈子,赵匡胤用了最简单的方法,实现了最好的、最大化的交际效果。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千百年来就是这样,以至于我们办什么事情之前,第一反应都是问圈子找熟人。
这是因为我们有着无比悠久的农耕传统历史,土地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比如一个村子里,水源在村口张老大家附近,挖水渠要经过赵老二、王老三家,播种时候只有李老四家有多余的耕牛,收割时候只有刘老五家有多余的壮丁,那么只有结成圈子更好地团结协作,才能使这个村子的产出量更高。
这可跟游牧、渔猎民族不一样,人家一两个人拿着个鞭子赶群羊,几个人到山林里打个猎就养活了一家人。圈子文化有利有弊,让我们这个民族也无比的团结,也更有了人情味,但是也让我们陷入繁文缛节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