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入初中,夕夕也和大多数初中生一样开始住校。每天有上不完的课,但是她聪明,所有的课程都还不错。每天学完固定的课程,做完各科的试卷和复习资料。她还能有时间看一些课外衍生读物。
周末清晨,夕夕抱着厚厚一摞书从姑姑家摇摇晃晃地走出来,书堆最顶上那本《分子生物学》摇摇欲坠。
"小心台阶!"姑姑张莉追到门口,手里还挥舞着半根油条,"那本《基因VIII》我做了详细笔记!"
夕夕用下巴压住书堆,鼻腔里满是油墨和豆浆的香气。最底下那本《细胞生物学精要》的扉页上,姑姑用红笔写着:"给我最聪明的小侄女——生命比星辰更璀璨"。
回到家,夕夕把书摊满整个卧室。阳光透过窗户,在彩色的内页插图上跳跃:核糖体像精巧的工厂,线粒体如同能量电站,DNA双螺旋阶梯般旋转上升......这些画面与她从小背诵的"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奇妙地重合在一起。
"妈!"夕夕举着书冲进厨房,"原来《黄帝内经》说的"气化",就是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
邵秀秀正在和面,面粉扑簌簌落在《生物化学原理》的封面上。
遇到难题时,夕夕就往姑姑宿舍跑。张莉的教师宿舍里堆满了标本和模型,窗台上的培养皿里还长着彩色霉菌。
"姑姑!"夕夕气喘吁吁地撞开门,"为什么Krebs循环又叫柠檬酸循环啊?"
张莉正给草履虫换培养液,头也不抬地抛回问题:"那你先告诉舅爷,为什么说"酸甘化阴"?"
夕夕愣在原地。上周舅爷教她开方时,确实说过乌梅配甘草能生津液的道理。她突然抓起粉笔,在小黑板上画起来:左边是中医五行相生图,右边画了三羧酸循环的简化流程。
"我明白了!"粉笔"啪"地断成两截,"就像乌梅的柠檬酸促进代谢,甘草酸苷稳定内环境!"
张莉的眼镜片闪过一道光。她取下书架最顶端的《结构生物学》,轻轻掸去灰尘:"好好看看这本书。"
夜深了,夕夕的书桌上演着奇妙的排列组合:《微生物学》旁边摊着《温病条辨》,电子显微镜下的噬菌体照片和李焱手绘的"疫气传播图"并排贴着。
这个暑假,夕夕的个子蹿高了不少,书架上的专业书增加了二十三本。当同学们还在背课本上的光合作用公式时,她已经能对着姑姑给的叶绿体电镜照片,指出类囊体膜上的ATP合酶复合体。
八月末的暴雨夜,夕夕趴在窗边看闪电。
雨点噼里啪啦打在玻璃上。夕夕新买的《分子克隆实验指南》扉页上写着她的新目标:"不仅要全国金牌——还要发现许哲远不知道的生命奥秘"。
闪电照亮书桌上的两个世界:左边是舅爷送的铜人模型,右边是姑姑给的DNA双螺旋教具。
姑姑看夕夕有兴趣还有天赋,于是就建议张诚,让他送夕夕去系统的学习生物。等上高中的时候去参加生物竞赛。如果参加竞赛获得靠前的名次,到时候可以保送名校。
张诚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就打电话问自己在北京的妹妹。(96年张艳凭着自己那张漂亮的脸蛋嫁到了北京的农村)
“艳艳,莉莉说夕夕在生物方面有天赋,以后高中可以报名参加生物方面的奥林匹克竞赛。你在北京知道的多,你给问问具体怎么学习,怎么上补习课。费用多少。”张诚觉得自己妹妹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了,肯定比自己知道的多。
张艳挂掉与海淀区金牌教师的通话,窗外的北京正下着淅沥小雨。她翻开记账本,在"生物竞赛"条目下写下几行字:
1. 核心教材
- 《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必读,¥98)
- 《奥赛经典》(历年真题,¥120)
- 北大出版社《生命科学导论》(¥85)
2. 培训课程
- 北京顶级生物竞赛班(暑期20天集训,含实验¥28,000)
- 线上名师一对一(¥600/小时,每周2次)
3. 关键时间节点
- 高一参加省级联赛
- 高二冲刺全国赛
手机震动,是装修客户发来的设计图修改要求。张艳匆匆回复后,拨通了哥哥的视频电话。
镜头那边的夕夕正在餐桌上解剖鲫鱼,手术剪在灯光下闪着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