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远来到现代后,在李芳的建议下,入驻了微博这个新奇的 “江湖”。
虽说对这现代的社交玩意儿还有些摸不着头脑,但一想到能借此传播古代文化,他心里就燃起一股热情。
夜幕悄然降临,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透过窗户洒进苏明远的房间,与屋内柔和的灯光交织在一起。窗外,车辆的喧嚣声和人群的嘈杂声隐隐约约,仿佛是这座城市的独特乐章。屋内,一张古朴的书桌摆在窗前,上面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苏明远坐在书桌前,周围的一切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有他专注的呼吸声。
入驻微博半个月,苏明远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 用文言文发博。今晚,他准备发布那条写有 “初至贵境,幸得诸君青眼,今书《劝学》片段,与看官共勉” 的首条博文。他微微眯起眼睛,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与紧张。面前摊着一张泛黄的宣纸,那宣纸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带着岁月的痕迹。他缓缓伸出手,轻轻拿起毛笔,手指在笔杆上摩挲,感受着毛笔的质感。随后,他将毛笔浸入墨汁中,轻轻转动笔杆,让毛笔充分吸收墨汁,墨汁在砚台中微微荡漾,散发出浓郁的墨香。
悬腕提笔,他的手臂微微颤抖,像是在积蓄力量。笔锋轻轻落在宣纸上,瞬间,墨汁在纸上晕染开来。他的眼神紧紧盯着笔尖,随着笔锋在宣纸上缓缓游走,写下荀子名篇《劝学》的片段。每一笔都力透纸背,那横竖撇捺之间,仿佛蕴含着他对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窗外的微风轻轻吹过,拂动着他的发丝和宣纸的边角,他却浑然不觉,沉浸在书写的世界里。写罢,他长舒一口气,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满意地点点头,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心里想着:希望这能让现代的看官们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随后,他在李芳的指导下,将这幅书法作品配上博文发了出去。
没过多久,评论区就像炸开了锅。古文爱好者们纷纷涌来,各种评论如潮水般涌现。
“哇,字如其人,端方雅正,此乃真?墨宝!这书法功底,简直绝了!” 一位网友激动地评论道。
“唉,看不懂文言文怎么办?跪求翻译君!感觉错过了好多精彩内容。” 另一位网友无奈地感叹。
还有人提议:“建议开设‘每日一典’,跟着苏先生学古文!这样我们就能慢慢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啦。”
李芳一开始还担心文言文太过晦涩难懂,不会有人感兴趣,可看到这热烈的反响,惊讶得合不拢嘴。她兴奋地跑到苏明远面前,手舞足蹈地说:“明远,你看你看,大家都好喜欢你的文言文微博!我之前还瞎担心,真是多余啦!”
苏明远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看来,这现代的大家对古代文化还是颇有兴趣的。既然如此,我便每日一更‘明远读典’,用浅近文言解读《论语》《孟子》,也算是为传播文化尽一份力。”
从那以后,每天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苏明远的书房里,将整个房间染成暖橙色。苏明远总会坐在那张堆满古籍的书桌前,开始准备 “明远读典” 的内容。他面前的古籍书页已经有些泛黄,书角微微卷起,那是他反复翻阅留下的痕迹。他时而眉头紧锁,眼睛紧紧盯着书上的文字,一只手托着下巴,陷入沉思,思考如何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时而又展颜微笑,灵感一来,便立刻拿起毛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奋笔疾书,记录下精妙的解读方法。写好内容后,他还会反复诵读,时而微微摇头,时而轻轻点头,确保语句通顺、表意清晰。每次发布前,他都像对待一件重要的大事,眼神专注而虔诚,小心翼翼地在微博上敲下每一个字。
有一天,午后时分,天空突然变得阴沉起来,大片大片的乌云迅速聚集,将阳光遮得严严实实。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 “噼里啪啦” 地敲打着窗户,打在玻璃上溅起一朵朵水花。苏明远坐在窗前,听着雨声,心中有感。他想起了《诗经》里的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于是决定以此为灵感发一条微博。
他先在窗台摆好笔墨,看着窗外如珠帘般的雨幕,雨滴不断地从屋檐落下,形成一道道水帘。远处的树木在风雨中摇曳,仿佛在和风雨共舞。沉思片刻后,他拿起毛笔,饱蘸墨汁,挥笔画下一幅水墨雨鸡图。画中的小鸡憨态可掬,正低头啄米,仿佛真的在雨中觅食一般。画完后,他又在微博上写道:“夜雨敲窗,忽念《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诸君出行,宜备雨具,勿染风寒。”
这条博文刚一发出,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转发量迅速攀升,很快就突破了十万次。连《语文报》官微都转载了,还评论道:“古人云‘君子喻于义’,今有苏先生喻于情,传统文化之美,在笔尖,更在心头。” 看到这些,苏明远心里满是欢喜,他拿着手机,兴奋地给李芳看:“李姑娘,你瞧,大家如此喜爱,看来我做的这些还是有些意义的。”
李芳笑着打趣:“那可不,你现在都快成微博上的文化名人啦!再这么下去,说不定都能赶上那些大文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