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若云的百万两注资如同一场及时雨,浇灌在周衍的工业蓝图上。
短短三年间,商水县郊外矗立起三座庞大的工坊集群:炼焦工坊的黑烟日夜不息,炼铁工坊的炉火映红半边天,锻造工坊的锤声震耳欲聋。
这些人才都是周衍找万通牙行掌柜大规模挖人的结果。
周衍亲自坐镇,招募全国工匠。
他开出天价薪酬,承诺终身养老,甚至为工匠家属提供学塾免费名额。
消息传开,蜀地乃至中原的能工巧匠蜂拥而至。
“李掌柜,这是今日新到的铁匠,手艺不错。”工坊总管给李明远递上一份名册。
现在的李明远完全是一位老于世故的精明模样,周衍已经安排他做了自己商行的大掌柜。
李明远扫了一眼,淡淡道:“按老规矩,先试工三日,合格者录入技术档案。”
技术储备库的建立是李明远最得意的手笔。
他让学塾学子跟随工匠学习,将口述技艺整理成册,分门别类归档。
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技艺,还标注了改良思路,成为工坊技术创新的基石。
这些有部分是周衍说给他的,但具体完善,全靠李明远一点点走访调查。
学塾的扩张同样迅猛。周衍在“明德书院”旁增设了“食号”与“文坊”,以低价提供餐食与文具,吸引了大批底层家庭送子入学。
“李掌柜,这是本月‘学子贷’的账册。”学塾管事恭敬递上账簿。
李明远翻看几页,满意点头:“不错,记住,借贷条件要宽松,但还款期限要严控。‘学子贷’利息也不高,只要毕业后认真工作,最多十年也就还清了。”
管事恭敬说道:“赵大人派来的人想要提高利息......”
李明远皱眉,开口说道:“这是要贷给学生,不是贷给赌徒的,要这么高做什么。”
管事说道:“那我该怎么回复他?”
李明远说道:“我们的学塾最近要往蜀地扩张,你告诉他,将来扩张了,有的是银子让他们挣。不要被眼前这点小利迷了眼。”
---
柳莺则暗中行动。她以“武学教习”身份混入学塾,筛选根骨,头脑都是上佳的学子,秘密传授武学基础。
这些学子被单独编班,白天学习经义术数,夜晚修炼内力,为与周衍武学实验持续供血。
---
十年后,工坊与学塾的界限逐渐模糊。
之前某日,
周衍带着李明远召集工坊总管与学塾管事,宣布了一项重大决策:“从今日起,工坊与学塾合并为‘明德工学院’。
优秀工匠入学院授课,学子可入工坊实习。技术档案向优秀学子开放,鼓励他们参与改良。”
众人哗然,但很快意识到此举的深远意义。
有些反对的声音,还没传到到周衍耳边,就被李明远掐灭了。
工匠的实践经验与学子的理论知识结合,催生出一系列技术突破:炼焦工坊改良了焦炭配方,炼铁工坊引入了水力鼓风,锻造工坊试制出第一批精钢武器。
随着产出的增多,商水联通蜀地的路终究是不修不行了。
这件事也被周衍交给了李明远,明远不愧是人才,这条路不到三年就被明远修成。
柳莺的实验也取得进展。她将工坊锻造的精钢武器分发给武学班学子,测试不同内力运行方式对武器性能的影响。
这些数据被整理成册,成为《大衍先天功》编撰的重要参考。
《大衍先天功》是周衍与柳莺所要编撰的功法名字。
工坊与学塾的迅猛发展引起了朝廷的警觉。
毕竟不同于其他先天高手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周衍的工坊可是经营着朝廷比较敏感的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