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paowx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白话三国志 > 第203章 桓二陈徐卫卢传

第203章 桓二陈徐卫卢传

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魏书》记载:桓阶的祖父桓超、父亲桓胜,都曾任州郡的官职。桓胜曾担任尚书,在南方颇有名气。桓阶最初在郡中担任功曹,后来被太守孙坚举荐为孝廉,被任命为尚书郎。因父亲去世,桓阶返回家乡。正赶上孙坚攻击刘表时战死,桓阶冒着危险找到刘表,请求归还孙坚的遗体,刘表觉得桓阶很讲道义,就把遗体还给了他。后来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刘表举州响应袁绍。桓阶劝说长沙太守张羡:“举事如果不以道义为本,没有不失败的。从前齐桓公率领诸侯尊崇周王室,晋文公驱逐叔带迎回周王。如今袁绍反其道而行之,刘表却响应他,这是自取灾祸。如果您想立功明义,保全福分远离灾祸,就不应该与他们同流合污。”张羡问:“那我该归向谁呢?”桓阶说:“曹公虽然势力较弱,但他是仗义而起,拯救朝廷危难,奉王命讨伐有罪之人,谁敢不从?现在如果您能统率长沙及周边三郡,抗拒刘表,并与曹公里应外合,这不是很好吗?”张羡赞同,于是举长沙等四郡抗拒刘表,派遣使者前往曹操处。曹操大喜。但当时袁绍与曹操激战正酣,曹操的军队无法南下支援,而刘表趁机紧急攻打张羡。张羡病逝后,城池被攻陷,桓阶躲藏起来。后来刘表征辟他为从事祭酒,想把妻子的妹妹蔡氏嫁给他。桓阶声称自己已经订婚,拒绝接受,并以病为由辞去职务。

曹操平定荆州后,听说桓阶曾为张羡出谋划策,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异,于是征辟他为丞相掾主簿,后升任赵郡太守。魏国建立初期,桓阶担任虎贲中郎将侍中。当时,太子尚未确定,而临菑侯曹植受到曹操的宠爱。桓阶多次向曹操表明,曹丕品德优秀且年长,应当立为太子。他公正的劝谏,诚恳而直率。《魏书》称桓阶曾对曹操说:“如今太子仁德冠于群子,声名显于海内,仁圣达节,天下无人不知;而大王您却因曹植而询问我,我实在感到困惑。”曹操因此更加看重桓阶的正直。此外,毛玠、徐奕因性格刚直不阿而被西曹掾丁仪所忌恨,丁仪多次在曹操面前诋毁他们,但幸好有桓阶在旁维护,他们才得以保全。桓阶在匡扶救正方面所做的事,多 类似于此。之后,桓阶被提升为尚书,负责官员选拔。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派徐晃前往救援却未能解围。曹操打算亲自率军南征,询问群臣意见。众人皆说:“大王如果不尽快行动,曹仁就要失败了。”唯独桓阶说:“您认为曹仁等人是否能够正确判断形势?”曹操回答:“能。”“您是否担心他们会不尽全力?”曹操答:“不。”“那么您为何要亲自前往?”曹操说:“我担心敌人众多,而徐晃等人救援不利。”桓阶说:“如今曹仁等人身处重重包围,却能拼死坚守,这正是因为他们知道您在远方为他们声援。身处绝境之人,必定有决死抗争之心。他们内心有死战的决心,外部又有强大的援军,您只需稳住大军展示实力,又何必担忧失败而亲自出征呢?”曹操赞同桓阶的见解,驻军于摩陂。敌军随后撤退。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桓阶被升任尚书令,封为高乡亭侯,加侍中衔。桓阶患病期间,曹丕亲自前去看望,对他说:“我正将年幼的太子托付给您,将国家的命运寄托在您身上,您一定要努力啊!”后又将桓阶改封为安乐乡侯,食邑六百户,并赐予桓阶的三个儿子关内侯的爵位。其长子桓佑因是嗣子未被封侯,但在病逝后被追赠关内侯。后来桓阶病重,曹丕派遣使者任命他为太常。桓阶去世后,曹丕为他痛哭流涕,追赠他贞侯的谥号。其子桓嘉继承爵位。曹丕还任命桓阶的弟弟桓纂为散骑侍郎,赐予关内侯的爵位。桓嘉与升迁亭公主成婚。嘉平年间,桓嘉以乐安太守的身份与吴国交战于东关,因战败阵亡,被追赠壮侯的谥号,其子桓翊继承爵位。《世说》记载:桓阶的孙子桓陵,字元徽,在晋武帝时期颇有名气,官至荥阳太守,去世后由其子桓隐继承爵位。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皆享有盛名。陈寔,字仲弓,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魏书》记载:陈寔德行冠绝当世,陈纪、陈谌也名重一时。陈寔曾任太丘长,因党锢之祸隐居荆山,远近之人皆尊崇他如宗师。汉灵帝驾崩后,何进辅政,征召天下名士,欲任命陈寔为参军,但陈寔因年老多病而未就任。陈谌曾任司空掾,早逝。陈纪历任平原相、侍中、大鸿胪,着书数十篇,世人称之为陈子。陈寔去世时,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皆身着缌麻,行子孙之礼。四方前来吊唁的车马达数千辆,从太原郭泰等名士无不前往吊唁。傅子记载:陈寔去世后,天下之人纷纷前来吊唁,参与葬礼者达三万人,身着縗麻者数以百计。《先贤行状》记载:大将军何进遣使吊唁祭祀,为陈寔赐谥号“文范先生”。当时陈寔、陈纪的美名并着于世,陈谌也与之齐名,世人合称“三君”。每次三公九卿征辟,他们往往同时被召,如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姓皆绘陈寔、陈纪、陈谌之像于壁。

陈群幼时,陈寔便认为他与众不同,对宗族父老说:“此儿必兴吾宗。”鲁国孔融才华横溢却颇为倨傲,年纪介于陈纪与陈群之间,先与陈纪交好,后又与陈群结交,甚至为此向陈纪表示歉意,自此陈群声名渐显。刘备担任豫州牧时,征辟陈群为别驾。当时陶谦病逝,徐州官员百姓欲迎接刘备入主徐州,刘备犹豫不决。陈群劝谏刘备说:“袁术如今尚且强盛,如果您东进徐州,必与之争斗。而吕布若趁机袭击您的后方,即便您得到徐州,也难以成功。”刘备未听从陈群的建议,率军东进与袁术交战。果然,吕布趁机偷袭下邳,并派兵援助袁术,大败刘备,刘备深悔未听陈群之言。陈群被举荐为茂才,被任命为柘县县令,但他未就任,而是随陈纪前往徐州避难。吕布被曹操击败后,曹操征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当时有人推荐乐安王模、下邳周逵,曹操打算征召他们。陈群退回推荐书,认为王模、周逵品德不佳,终将败亡,曹操未予采纳。后来王模、周逵果然因犯法被处死,曹操向陈群致歉。陈群举荐广陵陈矫、丹阳戴乾,曹操皆加以任用。后来吴国发生叛乱,戴乾因忠义殉难,陈矫成为名臣,世人称赞陈群有知人之明。陈群历任萧县、赞县、长平县县令,因父亲去世辞去官职。后经司徒掾举荐为高第,被任命为治书侍御史,转任参丞相军事。魏国建立后,陈群升任御史中丞。

当时曹操打算恢复肉刑,发布命令说:“谁能为我找到一位通达事理、对古今皆有了解的君子,来处理这件事呢?从前陈鸿胪(即陈纪)认为死刑中有些罪行可用仁慈的方式处理,这正是我所要做的。御史中丞能否申明其父的论点?”陈群回应道:“臣父陈纪认为,汉代废除肉刑而增加笞刑,本意是出于仁慈,但实际却导致更多人死亡,这可谓名义轻微而实际严重。名义轻微则容易犯,实际严重则伤害民众。《尚书》说:‘要恭敬地施行五刑,以成就三种德行。’《易经》记载了劓、刖、灭趾等刑罚,用以辅助政治、教化民众,惩治恶行、减少杀戮。况且杀人者偿命,符合古制;而伤害他人或残毁他人身体的行为,仅剪除毛发,并不符合道理。如果恢复古刑,让淫乱者受宫刑,偷盗者被刖足,那么就永远不会有淫乱偷盗的奸人了。虽然《尚书》中的三千条法律不能全部恢复,但对于这些常见的罪行,应当优先施行古代刑罚。汉代法律所规定的死刑,是仁慈所不能及的,而其他被处死的罪犯,可用刑罚代替死刑。这样,所受刑罚与所保全的生命就能相互抵消了。如今用导致打死人的笞刑来代替不杀人的刑罚,这等于是重视人的肢体而轻视人的生命。”当时钟繇与陈群观点相同,王朗及其他讨论者多认为不可行。曹操颇为赞同钟繇与陈群的见解,但由于战事未息,且需兼顾众议,此事便暂时搁置。

陈群后升任侍中,兼任丞相东西曹掾。他在朝中待人接物公正无私,始终秉持名教大义,不因私利而违背原则。曹丕在东宫时,对陈群深为敬重,以交友之礼对待他,曾感叹地说:“自从我有了陈群,门人日益亲近。”曹丕即王位后,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后调任尚书。他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是其创议。曹丕称帝后,陈群升任尚书仆射,加侍中衔,后转任尚书令,进爵为颖乡侯。曹丕征讨孙权至广陵时,命陈群兼任中领军。曹丕返回后,授予陈群符节,统领水军。回到许昌后,陈群担任镇军大将军,兼任中护军,总领尚书事务。曹丕病重时,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一同受遗诏辅佐朝政。明帝曹叡即位后,陈群晋封为颍阴侯,增加食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与征东大将军曹休、中军大将军曹真、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一同开府。不久,陈群被任命为司空,仍总领尚书事务。

当时,明帝刚刚亲政,陈群上疏说:“《诗经》中说‘效法文王的德行,万邦因此信服’;又说‘先为妻子树立榜样,再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家庭和国家’。道理从近处开始,然后才能教化天下。自丧乱以来,战火不断,百姓不了解王教的根本,我担心这种衰败已到了极点。陛下正值魏国兴盛之时,肩负着两代祖先的基业,天下人都期待着太平盛世。只有崇尚德行,广施教化,抚恤百姓,才能使万民感到幸运。臣下们若随声附和,不分是非,这是国家的大患。若不和睦,就会产生党同伐异,党同伐异就会导致毁誉无端,毁誉无端则真假难辨,这不可不深刻防备,从源头上杜绝。”太和年间,曹真上表请求分几路攻打蜀国,从斜谷进攻。陈群认为:“太祖当年到阳平攻打张鲁,多收豆麦以补充军粮,张鲁尚未攻克时,军粮就已匮乏。如今我们既无现成的物资可利用,且斜谷地势险峻,进退两难,运输粮草必然会被劫掠,若多留兵力守卫要道,则会削弱作战部队,不可不深思熟虑。”明帝采纳了陈群的建议。曹真又上表请求从子午道进攻,陈群再次陈述其不利之处,并提出军事开支的计划。明帝将陈群的建议交给曹真,曹真仍据理力争并付诸行动。恰逢连日大雨,陈群又认为应诏令曹真回师,明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后来皇女淑去世,被追封为平原懿公主。陈群上疏说:“人的寿命长短由天命决定,生死自有定数。因此圣人制定礼仪,或抑制或表达情感,以追求适中。坟墓的简朴,嬴、博之地有未归葬的灵魂。伟大的人物举动应顺应天地,流传万世,且大德之人不逾越规矩,举动应成为世人的楷模。八岁以下的夭折者,按礼制不应备全礼仪,何况尚未满月的婴儿,却用成人的礼仪安葬,为她穿丧服,满朝官员都穿素衣,早晚哭吊,自古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事。陛下还亲自前往陵墓,亲临送葬。希望陛下抑制这种无益而有害的做法,只需让群臣送葬即可,这是万国的热切期望。听说陛下打算前往摩陂,实际上是到许昌,皇宫上下,从皇后到妃嫔,全都前往东方,满朝文武官员无不感到惊异。有人说是为了避开灾祸,有人说是为了找方便的地方迁移宫殿,也有人不知缘由。臣认为吉凶由天命决定,祸福由人自己招致。迁移以求平安并无益处。如果一定要迁移躲避,缮治金墉城西宫及孟津别宫,都可以暂时居住,不必让整个皇宫暴露在野外,荒废了蚕桑农耕等重要事务。而且敌国听说后,会认为我国衰败。此外,所耗费的财力无法估量。况且,贤士贤人应当盛衰与共,安危同担,秉持道义,坚守信念,不搬家就能使乡里安定,百姓不会恐惧。更何况陛下是万国之主,静则天下安,动则天下扰,一举一动怎可轻率呢?”明帝未采纳他的建议。

青龙年间,朝廷营建宫室,导致百姓耽误农时。陈群上疏说:“大禹继承唐尧、虞舜的兴盛,尚且住简陋的宫室,穿粗劣的衣服,何况如今经历丧乱之后,人口稀少,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相比,也不过相当于一个大郡的户口。再加上边境战事不断,将士劳苦,倘若遇到水旱灾害,将是国家深重的忧虑。吴、蜀尚未平定,国家社稷不得安宁。应当趁他们尚未行动之际,整治武备,鼓励农耕,做好应对准备。如今舍弃这些紧急事务,却先建造宫室,臣担心百姓会因此陷入困境,将来如何抵御敌人?从前刘备从成都到白水,沿途多建驿站,耗费人力,太祖知道这是使百姓疲惫的做法。如今中原百姓劳苦,正是吴、蜀所希望看到的。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望陛下深思。”明帝回答说:“王者的宫室也应与国家一同建立。平定贼寇之后,只需停止守卫即可,怎会再次兴役呢?因此,君主的职责在于此,萧何的远大谋略也是如此。”陈群又说:“从前汉高祖只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被灭后,宫室被烧毁,萧何建议修建武库、太仓,都是紧要之事。然而,他所建造的宫室也并非壮丽。如今吴、蜀尚未平定,确实不能与古代相提并论。人们所想要的,没有不找借口的,何况是天子,无人敢违抗。先前我想毁坏武库,陛下却认为不可毁坏;后来又想建造,却又认为不可不建造。如果陛下决心要建造,自然不是臣下几句言语所能阻止的;如果陛下能稍加考虑,改变初衷,也不是臣下所能及的。汉明帝想建造德阳殿,钟离意劝谏,他便采纳了建议,后来又建造了德阳殿。殿建成后,他对群臣说:‘如果钟离尚书还在,这座殿就不会建成。’陛下难道畏惧臣下吗?是为了百姓啊。如今臣下却不能让陛下稍加留意,这说明臣下远不如钟离意。”明帝于是有所削减。

当初,在曹操时期,刘廙因弟弟参与魏讽谋反而被牵连当诛。陈群向曹操进言,曹操说:“刘廙是名臣,我也想赦免他。”于是刘廙得以复职。刘廙深感陈群的恩德,陈群却说:“讨论刑罚是为了国家,而非为私情;而且主上的意图本就如此,我又怎知呢?”陈群的宽宏大量而不自夸,都 类似于此。青龙四年,陈群去世,被追赠为靖侯,其子陈泰继承爵位。明帝追念陈群的功德,分出部分食邑封赏给陈群的一个儿子为列侯。《魏书》记载:陈群曾多次秘密上奏得失,每次上封事,都销毁草稿,当时的人及其子弟无人知晓。论者有人讥讽陈群身居高位却沉默不语,正始年间,诏令编撰群臣上书,称为《名臣奏议》,朝士才得见陈群的谏事,皆为之赞叹。袁子说:有人评价“故少府杨阜难道不是忠臣吗?见到主上的过错,就勃然大怒,当面指责,与人交谈时也毫不避讳,这难道不是所谓的‘王臣謇謇,匪躬之故’吗?”回答说:“他可谓直士,但忠臣与否则不敢苟同。仁者爱人,施于君主为忠,施于亲属为孝。忠孝的本质是一致的。仁爱至深的人,当君主有过错时,虽反复劝谏而未被采纳,出于不得已才直言,但不忍心宣扬君主的过失。如今作为臣子,见到君主失去正道,便直指其非,四处宣扬其恶行,这可谓直士,但未达到忠臣的标准。而司空陈群则不然,他整日谈论,从不言及君主之过;数十次上书,外人皆不知情。君子称赞陈群是长者。”

陈泰,字玄伯,青龙年间被任命为散骑侍郎。正始年间,调任游击将军,担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安抚匈奴百姓,深得威望与恩惠。京城的贵族多将宝物寄给陈泰,让他在并州购买奴婢,陈泰将这些宝物全部挂在壁上,未开封。后来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尚书,将宝物悉数归还。嘉平初年,陈泰接替郭淮担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蜀国大将军姜维率军依附麹山修筑两座城池,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把守,并聚集羌胡人质,侵扰附近各郡。征西将军郭淮与陈泰商议抵御之策,陈泰说:“麹山虽坚固,但距离蜀地险要之地甚远,需运粮才能维持。羌胡之人厌恶姜维的劳役,必不肯真心依附。如今我们围城攻打,可不战而使其城池陷落;即便他们来救援,山路险峻,也非行军之地。”郭淮采纳陈泰的计策,命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等进兵围困麹城,切断其运粮道路及城外水源。句安等人挑战,陈泰不予应战,将士被困,只能分粮聚雪以度日月。姜维果然前来救援,从牛头山出发,与陈泰对峙。陈泰说:“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今我们若断其退路,姜维将无路可返,则我军必胜。”他命令各军坚守营垒,不与姜维交战,并派遣使者告知郭淮,计划从南渡过白水,沿水向东进发,让郭淮直奔牛头山,截断姜维退路,便可同时擒获姜维,而不仅仅是句安等人。郭淮赞同其策,率军进驻洮水。姜维恐惧,撤退而走。句安等人孤立无援,最终全部投降。

郭淮去世后,陈泰接任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州、凉州诸军事。次年,雍州刺史王经向陈泰报告,称姜维、夏侯霸欲分三路进攻祁山、石营、金城,请求发兵支援,并让凉州军队前往枹罕,讨伐蜀军护军,直扑祁山。陈泰估计敌军势力终究不能分三路而行,且兵力分散并非良策,凉州军队不宜越境,回复王经:“审慎核实其确实情况,了解其进攻方向,待东西两路军势会合后再发兵。”此时姜维等率数万人抵达枹罕,直扑狄道。陈泰命令王经进屯狄道,待援军到达后再作打算。陈泰率军进驻陈仓。适逢王经所统率的军队在故关与敌军交战失利,王经擅自渡过洮水。陈泰认为王经若不坚守狄道,必然会有变故。于是他派遣五营军队先行,自己率领其余部队随后跟进。王经已与姜维交战,大败,率万余人退回保卫狄道城,其余人马四散奔逃。姜维乘胜围攻狄道。陈泰驻军上邽,分兵把守要地,昼夜兼程前进。邓艾、胡奋、王秘也相继赶到。陈泰即与邓艾、王秘等分为三军,进至陇西。邓艾等人认为:“王经的精锐部队在西线大败,敌军声势浩大,乘胜追击的军队锐不可当。而将军您所率领的乌合之众,在败军之后,将士士气低落,陇右地区动荡不安。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断其腕。’孙子说:‘兵有不击之敌,地有不守之险。’这是为了保全大局而舍弃小利。如今陇右的形势危急,狄道之地也并非非要死守不可。姜维的军队正是我们应当避开的锋芒。不如凭借险要地势自保,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再行救援,这才是上策。”陈泰说:“姜维率领轻装部队深入敌境,正是想与我们在平原旷野上争锋,以求速战速决。王经本应高筑壁垒,深挖壕沟,挫败其锐气。如今却与敌交战,正好中了姜维的计策。姜维击破王经后,将其围困在狄道城。如果姜维凭借战胜的威势,继续东进,占据栎阳的粮仓,放任士兵招降纳叛,联合羌胡,争夺关陇地区,发布檄文至四郡,这是我方最为担忧的情况。而姜维以乘胜之师,却在坚固的城池下受挫,锐气受挫,士卒疲惫,攻守之势不同,主客地位有别。兵书说:‘攻城的器械需三个月才能制成,土山也要三个月才能堆起。’这并非轻装远征的部队仓促间所能完成的。姜维孤军深入,粮草不继,正是我们迅速出击、击破敌军的时机,所谓迅雷不及掩耳,正是此时的自然之势。洮水环绕其外,姜维等处于其内,如今我们若能占据高处,控制其要害,敌军必败。贼寇不可纵容,围城不可久拖,你们为何会说这样的话呢?”于是陈泰率军越过高山,潜行至狄道东南的高山上,点燃烽火,擂起战鼓。狄道城中的将士看到援军到来,士气振奋。姜维原本以为官军的援救需要集结大量兵力才能发动,突然听说援军已至,以为有奇兵突袭,上下震恐。自陈泰率军从陇西出发时,因山路险峻,姜维料定敌军必设伏兵,于是连续三日设下埋伏。陈泰为迷惑姜维,故意绕道南行,姜维果然中计。陈泰率军秘密行进,突然出现在姜维南侧。姜维沿山突袭而至,陈泰与之交战,姜维退却。此时凉州军队从金城南下至沃干阪。陈泰与王经秘密约定,计划共同攻击姜维的退路。姜维闻讯,仓皇撤退,城中将士得以脱身。王经感叹道:“粮草不足十日,若非及时应援,全城将被屠戮,整个州郡也将沦陷。”陈泰慰劳将士,安排他们返回,重新部署军备,并修缮城池工事,随后回师上邽。

起初,陈泰听说王经被围,认为州中军队将士一向团结一心,且狄道城坚固,姜维无法轻易攻克。于是上表请求立即发兵救援。但众人却认为王经败退,城池难以自保,姜维若切断凉州通道,联合四郡的百姓和羌胡势力,占据关陇险要之地,将全歼王经军队,屠戮陇右地区。因此主张等待四方大军集结后再行讨伐。大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说:“当年诸葛亮常怀此志,但终未成功。姜维才略有限,志大才疏,难以胜任。况且城池并非短期内能够攻克,而粮草短缺才是当务之急。征西将军迅速救援,实为上策。”陈泰每次遇到一方有战事,总是用虚张声势的方式扰乱天下,因此很少主动上报军情,驿站传递军书也不过六百里加急。司马文王对荀顗说:“玄伯(陈泰)沉着勇敢,能够当机立断,肩负一方重任,救援即将陷落之城却不请求增兵,且减少上报军情,这说明他定能击败贼寇。作为都督大将,不正是这样的人才吗?”

后来,陈泰被征召为尚书右仆射,负责官员选拔,并被加封为侍中、光禄大夫。吴国大将孙峻出兵淮、泗地区。朝廷任命陈泰为镇军将军,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并诏令徐州监军以下官员受其指挥。孙峻退兵后,陈泰率军回朝,转任左仆射。诸葛诞在寿春作乱,司马文王率六军驻扎丘头,陈泰总管行台事务。司马文王、司马景王(司马师)皆与陈泰情谊深厚,沛国武陔也与陈泰交好。司马文王曾问武陔:“玄伯(陈泰)与其父司空陈群相比如何?”武陔答道:“若论通达儒雅,能够以天下教化为己任,玄伯不如其父;但若论明达简约,建功立业,则玄伯超过其父。”陈泰因功多次增加食邑共两千六百户,其子弟中有一人被封为亭侯,两人被封为关内侯。景元元年,陈泰去世,被追赠司空,谥号穆侯。干宝《晋纪》记载:高贵乡公(曹髦)被杀后,司马文王召集朝臣商议应对。太常陈泰迟迟未到,司马文王派其舅荀顗去催促。荀顗见到陈泰后,告知事情的严重性。陈泰说:“世人都将我与我舅相提并论,如今看来,我舅不如我。”在众人的逼迫下,陈泰含泪入朝。司马文王在密室中接待陈泰,问:“玄伯,您看我该如何是好?”陈泰答道:“只有诛杀贾充,才能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文王说:“请您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我只能提出这个建议,不知其他办法。”司马文王便不再言语。《魏氏春秋》记载:魏帝驾崩时,太傅司马孚、尚书右仆射陈泰将魏帝尸体枕在腿上,嚎啕大哭,悲痛欲绝。当时大将军司马昭进入禁宫,陈泰见到他后悲恸不已。司马昭也对他流泪,问:“玄伯,我该如何是好?”陈泰说:“唯有斩杀贾充,才能稍微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沉默许久,说:“请您再想想其他办法。”陈泰说:“岂能让我说出第二次的话。”最终陈泰因悲痛过度,吐血而亡。臣松之按本传说,陈泰并未担任太常一职,不知干宝所言从何而来。孙盛对陈泰的言论有所改动,虽看似更为得体,但仔细推敲,孙盛的改动并无其他史料依据,多为其个人臆断,反而不如原文真实可靠。凡记录人物言论,当使其符合人物身份和时代背景。若仅为文辞优美而偏离事实,君子自当摒弃,更何况孙盛的改动既无实质内容又徒增虚假呢?据《博物记》记载:太丘长陈寔、陈寔之子鸿胪卿陈纪、陈纪之子司空陈群、陈群之子陈泰,四代人在汉、魏两朝皆享盛名,但德行却一代不如一代。当时的人们编了一句话:“公惭卿,卿惭长。”以讽刺陈氏家族德行的逐渐衰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探唐:书荒自己写,与众共赏之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隐龙圣手:痴傻三年,苏醒即无敌逐我出族?反手医圣震惊朝野!曹操那些事让你当皇帝替身,你干成了千古一帝?逐鹿乱世,我靠医术喂饱全家大明:我天天死谏,朱元璋人麻了成语故事科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