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被迅速转化为文化资本。沈家联合省文旅厅推出“灵泉卫探秘”旅游项目,用灵泉雾气制造“明代卫所幻影”,游客佩戴的VR眼镜实则是能量屏蔽器,确保他们看不到任何真实的能量设施。
“清禾姐,”林夏在监控室展示旅游数据,“项目上线一周就吸引了十万游客,区块链上的‘灵泉卫数字藏品’交易额突破亿元。更重要的是,”她调出卫星监测图,“国立研究所的探测车已经撤离,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旅游业带来的电磁干扰上。”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内部。某天深夜,沈明宇在基建工地上发现一名擅自使用灵泉矿石的新人:“你疯了?直接暴露矿石会引发检测!”
“只是想加快施工进度……”新人低头辩解。
“加快?”沈明宇夺过矿石,“你知道1962年吗?太爷爷为了隐藏灵泉,故意让邻居以为他在挖‘鬼菜’。隐秘不是效率的敌人,是生存的前提。”他带着新人来到空间的“历史区”,看着沈默轩当年用草绳捆绑灵泉红薯的老照片,“看见吗?真正的智慧,是让奇迹看起来像巧合。”
基建项目的尾声,沈家在遗址旁建立“灵泉卫文化研究中心”。中心的地下室里,陈川正在调试“地质仿生皮肤”——这种透明薄膜覆盖在空间入口处,能实时模拟周围岩石的电磁信号。“就算用钻石钻头取样,”他敲了敲薄膜,“分析结果也只是普通花岗岩。”
清禾摸着薄膜表面的仿生纹路,忽然想起商代祭台的甲骨文:“陈叔,你说古代农官会不会也用过类似的伪装技术?”
“肯定用过,”陈建国擦着沈默轩的旧凿子,“老厂长的木工工具里,有一把凿子的纹路能干扰1960年代的地质雷达,现在我们只是用纳米技术复刻罢了。”
国立研究所的最终报告认定,西山的磁场异常是“明代卫所的风水布局与地质结构共振所致”,建议将遗址列为“特殊地质文化遗产”。张教授在报告结语中写道:“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接近真相。”
清禾看着报告,将其存入灵泉加密柜。柜子里,明代农官的玉简与现代的地质报告并列,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她摸出玉佩,吊坠与玉简上的“泉脉”刻字共振,发出只有沈家血脉能听见的低频嗡鸣。
“太爷爷,”她对着加密柜低语,“您用木工工具守护秘密,我们用基建项目延续智慧。时代在变,巧妙应对的核心从未改变——让秘密成为谜题的一部分,让真相藏在答案的背后。”
深秋的西山,“灵泉卫遗址”的牌坊在阳光下矗立。游客们戴着印有“明代卫所”字样的草帽,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古代粮仓”,却不知脚下的土地里,灵泉的能量正在新的伪装下静静流淌。清禾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城市与山林,忽然明白:真正的巧妙应对,不是掩盖痕迹,而是让痕迹成为另一种真相的注脚。
当第一片灵泉草的落叶飘落在“灵泉卫”的城砖上,清禾知道,这场与科技的博弈远未结束,但沈家早已学会在危机中生长,如灵泉般,遇石则绕行,遇洼则汇聚,永远向着光明的方向,隐秘而坚定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