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明以为,下次拜访,当择一吉日,主公需斋戒三日,沐浴更衣,以示虔诚。摒弃车马随从之喧嚣,只带云长、翼德与子明数人,步行前往,更能体现主公礼贤下士之诚。”
斋戒、沐浴、步行,这些在现代看来或许有些形式主义,但在注重礼仪的汉代,却是表达最高敬意的方式。尤其是对于自视甚高的名士而言,这种姿态往往比金银财宝更能打动他们。
“此外,”我继续补充道,“礼品亦需精心准备。不求贵重,但求雅致。可选些上好的文房四宝、古籍拓本,或是新野本地所产的一些精致风物。此非行贿,乃是表达对先生才学与风骨的敬重。”
我刻意强调了礼品的选择,避免了铜臭味,更符合诸葛亮这种隐士的品味,也契合了刘备一贯标榜的“仁德”形象。
主公听着我的建议,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他原本就是一个极为注重礼仪和名声的人,我的提议正中他的下怀。斋戒沐浴,步行前往,送上雅礼,这套组合拳将“求贤若渴”的姿态演绎到了极致,也给了他一个继续坚持下去的、符合他身份和价值观的理由。
“子明所言极是!备糊涂!”主公猛地一拍大腿,“求取大贤,岂能无虔敬之心?备当依子明之言,斋戒沐浴,步行前往!礼品之事,也由子明费心准备。”
看到主公的决心已定,我心中稍安。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还需要动用一些“特殊手段”。
我故作沉吟,然后说道:“主公,为免再次扑空,徒劳往返,子明以为,可否……嗯……遣一机敏可靠之人,先行前往隆中附近,稍作打探?并非窥探先生隐私,只是了解一下先生近日常在的时辰与起居习惯,以便我等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前往拜访,既不失礼,亦能提高得见先生的机会。”
我这番话说得极为小心,将目的限定在“了解公开的起居习惯”和“选择恰当时机”,避免引起主公的警觉。我口中的“机敏可靠之人”,自然是指玄镜台的专业探子。虽然核心区域难以渗透,但了解诸葛亮大概何时在家,何时外出,对于玄镜台而言,并非难事。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却能极大地提高第三次拜访的成功率。
主公此刻正沉浸在对第三次拜访的憧憬之中,并未深思我这提议背后的深意,只觉得我考虑周全,点头道:“子明思虑周详,此法甚好!免得我等再次贸然前往,惊扰先生清修。此事,便也交由子明一并安排吧!”
“诺!”我恭敬应下,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主公彻底打消了放弃的念头,并且将第三次拜访的全部筹备工作,都交给了我。这意味着,我有足够的空间,去运用我的资源(尤其是玄镜台的情报),来确保这最后一次“顾茅庐”能够成功。
辞别主公后,我立刻召来了锦瑟(自然是在绝对隐秘的环境下),向她下达了指令:动用一切手段,务必精准掌握诸葛亮未来十日内的行踪规律,尤其是他在隆中草庐的具体时段。同时,让她准备一份符合我要求的、看似寻常却又颇具心思的“雅礼”清单,交由糜贞去采办。
一切安排妥当,我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新野初显的生机,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
两次拜访的挫折,已经将主公的期待值和荆襄名士圈对“刘备求贤”的关注度推向了顶峰。所有的铺垫已经完成,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拜访之上。
诚意再添,三顾之约已定。
接下来,就看那位卧龙先生,是否会如我所愿,如那模糊的历史轨迹所示,在这第三次的叩门声中,打开那扇决定未来走向的大门了。
巨大的期待感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在我心中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