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官员亦是如此,有空便会好奇地前来观看土豆的种植进展,期待丰收之日。
毕竟亲眼所见才能消除心中的疑虑。
于是,应天府郊外的这片土豆田变得格外热闹。
不仅老朱与官员频繁往来,周边百姓也纷纷前来围观。
他们不知发生了何事,只觉得似乎是在种植某种特殊的粮食。
为何这种粮食能引起众多官员的关注?据说连洪武帝都亲自下田劳作,四周还有军队警戒,禁止闲人靠近,实在令人称奇。
随着时间推移,消息在应天府传开。
有人说洪武帝从倭国带回了一种名为土豆的高产作物,每亩产量可达数十石。
不仅如此,倭国还有更多类似的高产品种,很快便会在全国推广。
未来大明将不再缺粮,也不会再因灾荒饿死人了。
大多数人对此深信不疑,欢欣鼓舞。
毕竟朱元璋的威望极高,他的举措自然引发众人追随。
绝无可能对老朱之言抱有半分疑虑。
然而,仍有人坚决不信。
千百年来,从未听闻有任何作物能产出数十石。
更别说是从那海外倭国这样的蛮荒之地传来。
这岂非儿戏?
但无论信与不信,土豆及其来源地倭国,已迅速在民间广为传播。
一时之间,成为热议焦点。
甚至茶楼里的说书先生也借此东风,编造出诸多奇异故事。
在这氛围中,短短数月便悄然过去。
应天府郊外的土豆田,也到了收获时节。
清晨微光初现,锦衣卫开路,亲军护送。
老朱带领太子朱标及文武百官,浩浩荡荡自宫中出发,前往田间。
场景之盛,一如上次早朝。
京中官员,但凡有品秩者悉数到场。
众人面露期待之色,显然渴望目睹土豆的惊人产量。
朱政也被老朱特地带在身旁,引来满朝文武注目。
对此,朱政颇感疑惑。
虽受封骠骑大将军,掌管京营兵马,权高位重,却从未被要求参与朝会。
今日此举,究竟有何深意?
莫非是欲任命他为征倭主帅?
据朱政所知,数月前朝会上,老朱确有提及此事,但因阻力重重未能成行。
李善长与众位文武官员皆持反对意见,然而朱元璋似乎已妥善处理此事。
凭借他的威望,根本无人能阻挠。
朱标从未担忧过计划受阻,只待时机成熟。
片刻后,他释然摇头,不再多虑,心中明白一切终将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在随行的文武官员中,未见李善长身影。
显然,朱元璋此番并未邀请他。
在场之人对此并无过多关注,毕竟李善长早已辞官归隐,本无需参与朝会。
不久,在庄重的氛围中,朱元璋与朱标、文武百官抵达田间。
田边空地上,一座高三尺、宽八尺的檀木祭台已然搭建完毕,按规矩摆设香案、铜炉及三牲五谷等供品,显然是为祭祀准备的。
自古以来,国家大事关乎祭祀与军事,而对百姓而言,则是战事与农耕。
在古代封建社会,农耕尤为关键,直接影响国家安定。
今日特意举行这场盛大祭祀,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国运长久。
朱元璋希望通过此举,让大明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世代兴旺。
此刻,文武百官齐立于祭台下,神色庄重,大气不敢出。
朱元璋携朱标正欲登台,行此大礼。
然而,仅迈两步,便停下脚步。
众人皆屏息凝神,只见他忽然转身,对着祭台下的朱政挥了挥手。
“麟儿,傻站着作甚?速来!”
话音刚落,满朝文武无不瞠目结舌,一片哗然。
连朱标也无奈地摇摇头。
国之大典,非同小可,何其庄重!通常能随驾祭祀者,唯太子耳。
因皇权承自天命,皇帝为上天使者,唯有他能沟通天地,祈福苍生。
太子虽为储君,也只能陪侍左右,就连皇后亦不得入内。
而今,朱元璋竟召朱政登台同祭,实属罕见。
莫非他对朱政这养子如此宠爱?
此事不禁令人联想到汉武帝泰山封禅,独带霍去病之子同行。
难不成朱政身份非凡?
众人心中惊疑不定。
朱政听闻,略显惊讶,但未及细想,迅速上前,三人一同登上祭台。
礼部官员随即朗声宣布:“吉时已至,请陛下行礼!”朱元璋从香案上取过三炷檀香。
点燃香火后,轻声祈愿,随后恭敬地将其插入香炉。
朱标与朱政分立两侧,神情严肃地注视着仪式。
他们无需亲自上香,只需陪同即可。
仪式结束后,还需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祭祀流程,耗时颇久。
朱政站在高处,显得有些无所事事,便随意打量台下的文武百官,借此消磨时间。
文官行列里,除中书舍人刘三吾年迈,其余如兵部尚书茹瑺、刑部尚书暴昭等人正值盛年,权高位重。
而多数低级官员,如侍郎之类,多为年轻无名之辈,资历尚浅。
这种现象的形成,除了老朱清理官场如割草般频繁之外,更得益于朱政推行的薪酬激励与考核淘汰机制,成效显着。
这些年轻的官员通过激烈的竞争展现了什么叫“内卷”。
许多倚靠关系或因年老力衰的官员,在这样的体系下备受压力。
然而,无形中却提升了朝廷行政效率,使得官场风气焕然一新,不再只是求稳怕错,而是积极进取,充满活力。
对此,老朱与朱标均感欣慰。
朱政听罢,心中暗笑,目光转向武将方阵,一眼就看到了凉国公蓝玉,而蓝玉也在同时看向他,两人四目相对。
蓝玉的脸色瞬间僵住,嘴角微微颤动。
随即迅速转移目光,仰头望天,心中满是委屈。
暗暗责怪自己,没事为什么要打那个赌?还许下那么远避的承诺。
真是自找麻烦!
与蓝玉不同,傅友德、王弼等人则怒视着朱政,面色阴沉。
朱政对此毫不意外,他知道这些人对他心存敌意。
毕竟他掌管骠骑卫、统领京营,甚至即将成为征倭主帅,这些都触碰了他们的利益。
有这样的反应并不奇怪。
但他丝毫不放在心上。
别说他现在在军中的威望和太祖的信任,淮西派系根本无法对他构成威胁。
即使将来,这些人也对他构不成影响,因为大部分最终会被太祖清除。
他何必跟将死之人计较?
面对傅友德等人的挑衅,朱政只是露出一丝笑意。
时间慢慢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