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允炆对徐妙锦一见钟情,茶饭不思。
作为父亲,他必须为儿子争取。
于是试探性地问:
“父皇,儿臣知错。
允炆苦苦哀求,他心仪徐家女儿,非她不娶。
儿臣不忍拒绝,他是长子啊。
父皇能否成全他们?”
“绝不可能!”
朱元璋坚决反对。
这事关乎朱政的重要布局,怎能因朱允炆而改变?
虽说是他的两个孙子,但老朱对朱政的宠爱远超朱允炆。
若非朱标提起,他几乎已经将朱允炆抛诸脑后。
此刻,老朱面无表情地摇头,语气坚定地说:“什么一见钟情、情根深种,全是胡言。
朱允炆年纪轻轻就整这些荒唐念头,简直是玩物丧志。
读书不成,习武亦废,毫无可取之处。
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岂容他自行选择?你这父亲当地糊涂至极,竟让他考虑此事。
休想让他改变亲事,你自己倒不如换个更合适的。”
说完,不等朱标开口,老朱略作思索便挥挥手:“我记起光禄寺少卿马全有个女儿,据说容貌端庄,气质出众,与朱允炆年纪相仿。
既然他有意成家,那就娶她为妻吧。”
朱标听罢,目瞪口呆。
一个是他钟情的中山王之女徐妙锦,另一个不过是光禄寺少卿之女。
两者相较,实在天差地别。
况且朱允炆倾心的是徐妙锦,而非马家女儿。
作为嫡长孙,这样的安排未免太过偏颇。
朱允炆的地位竟连为朱政提鞋都不配,这般差别对待,实属令人难以接受。
朱允炆虽为长子,却常被视作非嫡出,连朱标也隐隐感到不平。
他本想向朱元璋解释,但对方已显不耐,催促他离开。
朱标无奈归家,忧虑如何向吕氏及朱允炆交代。
两兄弟早有嫌隙,如今似又添新矛盾。
待朱标走后,朱元璋未歇息,召刘和入内。
他对刘和说道:“朱棣坚持亲征倭国,战场凶险,我实在放心不下。
你把暗卫中的精锐安排到他身边,藏于亲军中,务必万无一失。
若有闪失,他们无需再来见我。”刘和听后迟疑,担心此举影响朱元璋自身安全,却被断然否决。
这天下,谁能奈何得了我们?
无需多言,就这么决定了。”
说完,老朱从袖中取出一块青色玉印,抛向刘和。
“拿着吧,遵旨行事。”
刘和恭敬接印,答了一声,随后悄然退出。
次日寅时末,满朝文武官员齐聚奉天殿外广场。
静候早朝开始。
众人虽默不作声,却眼神交流频繁。
今日早朝不同寻常,陛下下令在京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参加,连致仕的老臣如李善长也到场,受伤在家的蓝玉也在其中。
气氛庄重,不知有何大事宣布。
忽闻三声净鞭响,奉天殿大门打开。
文武官员回过神来,迅速入殿,整齐站好,跪拜迎接。
不多时,朱元璋父子步入大殿,内侍高呼:“陛下到,太子殿下到,群臣接驾!”文武百官齐声叩首。
“吾皇**万**!”
“吾皇**万**!”
老朱端坐龙椅,威严地俯视群臣。
“免礼,都起来吧!”
众人起身,低头垂目,屏息静气地等待。
即便不敢妄言,却无不专注倾听。
显然,今日早朝,老朱欲言之事,众人心中满是好奇。
李善长也不例外,虽无官职在身,但他地位尊崇,位列文臣之首。
他略带疑惑地望着老朱,揣测今日召见之意。
毕竟,他已多年不过问政事,却近来屡次被老朱提起:先有练兵,后又命其参与早朝。
只是,先前练兵之举并不愉快,致使幼子李鸾仍被囚于诏狱。
今日早朝,是否也暗示着某种征兆?
想到这里,李善长眉间微蹙,右眼轻跳。
另一边,武将们以蓝玉、冯胜、傅友德为首,倒显得平静许多。
他们本就与朝议无甚关联,只待战时才显真章。
此时索性闭目养神。
老朱忽然打破沉寂:“想必诸位好奇,为何朕今日召集群臣?”
“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开战!打一场大仗!”
此言一出,文臣们面面相觑,一时难以回神。
蓝玉、傅友德、冯胜,连同徐允恭在内的诸多武将,听闻消息后立刻振奋起来。
双眼骤然睁开,先前的倦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激动神色。
打仗,太好了!
大战更令人热血沸腾!
这意味着海量军功正在等待他们!
他们大多渴望通过立功来提升爵位,以便庇佑后代。
更何况,这正是他们的生计所在。
许多人在京城久居,早已无所事事。
像徐允恭这般继承祖上爵位的年轻人,更是希望通过战场上的表现证明自己。
于是,蓝玉等人齐齐出列,高声呐喊:
“吾皇英明!末将久未征战,心中早已迫不及待,浑身都懒散了。
恳请陛下赐我等出征之机,必不负陛下厚望!”
“陛下,北元那些畜生,是不是又蠢蠢欲动?那些不知悔改的东西,万万不能轻饶!”
“陛下,让我前去吧,定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
凡胆敢冒犯我大明者,一个不留!”
目睹此景,一众武将如同打了兴奋剂一般。
旁边站着的文官们则眉头紧锁,表情复杂。
他们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发生战争。
这不仅需要消耗大量钱粮,还涉及诸多繁琐事务,全需他们来筹措安排。
这些武将却仿佛甩手掌柜,根本不考虑朝廷财政面临的巨大压力,也不顾及国家实力的损耗。
只知道一味的冲冲冲、杀杀杀!
这些人,简直不可与之共谋大事!
然而,文官们虽有异议,却无法直言反对,只能默默低头。
毕竟,谁都明白,北方的蒙元始终是大明心头的大患,必须铲除。
不然,一旦势力壮大,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