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原型车
“……尤其是针对散热不良的毛病,三号原型车加大了通风口,发动机工作温度很稳定了。”
华联实业一七五工程总设计师徐志源的完美符合刻板印象中的中年理工男形象,他向在场军官们简述了原型车的重点改进。
华夏联合实业集团真在四〇年拿出这样一辆车?而且没遇到需要攻关的技术难点?
过程如此之顺利,以至于商克都感到不可思议了。
面前这辆原型车造型硬朗,外形轮廓以直线条居多,中置大尺寸炮塔,关键技战术指标为:
空重29.8吨
成员5人
动力350匹马力v形十二缸汽油机
极速公路45千米/小时,越野22千米/小时
行走机构6对负重轮,扭杆悬挂,450毫米宽度履带
炮塔转速23度/秒
武器75毫米42倍径战车炮,3挺7.36毫米机枪
穿甲深度1000米106毫米垂直钢板
分房权重:4.3】
这个车的防护能力其实是商克最关注的,火力反而不用操心。
因为炮塔尺寸摆在这,只要能塞进去一门长身管炮,火力就不会差到哪去,最能体现出设计优劣差距的就是防护能力。
在正面防护上,这个车做到了比较可观的程度。
车体正面55毫米55度倾角
炮塔正面70毫米15度倾角
车体侧面40毫米垂直0度倾角
炮塔侧面55毫米垂直0度倾角
一言以蔽之,差强人意,侧面稍弱了些。
装备局给出的技战术指标之中,明确要求中型的侧面可以免受俄制反坦克枪的攻击,然而华联实业的作品……有点勉强。
前世作为南理工的一员,商克对这个讨厌的玩意印象深刻,关键参数倒背如流,
众所周知俄制14.5毫米子弹可谓‘臭名昭著’,具有可怕的动能和出色的穿透力,14.5毫米子弹是冷战期间北约装甲车重量大增的直接原因之一。
14.5x114毫米机枪弹的发展非常有趣,起初是设计用作高射机枪的,因为军方认为12.7毫米子弹不足以对付越来越快的飞机,所以要求研制初速更快的子弹,14.5毫米子弹应运而生。
简单来说相当于把一个14.5毫米弹头安装在了20毫米炮弹的药筒上,从而达到1010米/秒的初速。虽然一开始设想用来对付飞机,但是军方很快发现这玩意很适合打坦克,因为弹丸直径小,‘比动能’很大,侵彻能力非常强,这个思路类似于钢针——也就是俗称的脱壳穿甲弹。
俄制14.5毫米子弹有多种类型,即使是最普通的覆铜钢钢芯穿甲弹,亦可在100米距离上击穿35毫米厚度钢板。
假如是钨芯穿甲弹,更是能在100米距离上击穿40毫米厚度垂直钢板,可谓十分甚至九分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