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御书房召见贾琏。
贾琏跪倒叩头,却还是悄眯眯偷看了皇帝好几眼。
皇帝很年轻,也就是三十多岁、四十岁的样子。
虽说三四十岁对于古代人来说,已经不小了,但是这位皇帝却一看就元气饱满,状态满电。
借用一句贾琏原来世界的说法,一个人只有当自身高能量的时候,才能带动周遭气运,才能把事给办好。
就怕那种年老气衰,或者病病殃殃,自己就处于低能量状态的人当皇帝。那才是帝国黄昏,气数将尽了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从这个视角来说呢,太上皇这老头儿也还不错。他是自知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于是乎自愿退位让贤,将自己的皇帝位子给了更为年富力强的儿子,他自己「退居二线」了。
虽说古往今来的太上皇就没有真甘心「退居二线」的,反倒依旧捏着权柄,跟皇帝儿子形成「双日共存」的情形人,让朝臣也跟着分成两派,反倒造成了政不一出,形成了不少内耗。
比如乾隆那老头儿都把自己养老的宫殿修好了,银子花了不老少,可是他老人家压根儿就没去住!老头儿自己还住养心殿,还掐着决策权,反倒把正儿八经登基了的儿子嘉庆又给住回太子时的东宫毓庆宫去了。
可是客观来说,贾琏倒不觉得这完全是坏事儿。太上皇虽然不愿意放权,这是他当皇帝当久了的惯性,谁都做不到一下子说撒手就撒手了不是?况且咱们古往今来的传统就是「君臣父子」,太上皇再禅让了,他却也还是老子,老子难免就总想指导儿子。
至少太上皇呢,他知道自己老了,肯分出一部分权力给更年富力强的儿子,这就比还让老头子自己当皇帝,然后昏聩误事,完全被大臣拿捏要好不是?
两害相权取其轻,太上皇那老头儿至少还是有一定自知之明的。
三跪九叩的大礼行完,贾琏的脑袋瓜里也把他自己对于天上这两颗太阳的态度捋清楚了。
不过问题是,他就算行完了叩拜的大礼,他也得等皇帝叫他平身,他才能起来;可是现在皇帝不说话,只坐在御书案御书案后头打量他,那他就只能继续在地上那撅着,不敢抬头,更不敢擅自起身。
耳朵里传来飒飒的声音,贾琏方才瞟着了,那是皇帝在翻书册。
皇帝竟仿佛看得很认真,都投入进去了,所以压根儿就不知道眼前还撅着个人似的。
贾琏也不急,撅着就撅着,比站着强,干站着太累。
过了好半晌,皇帝才终于合上了书页,“哒”地一声轻轻放在了桌面上。
“你就是荣国府贾赦之子贾琏?”
皇帝的声音还算温煦,但是内里却有一股子不怒自威。显然,对他不算客气,可见皇帝虽然召见他,但可不是因为喜欢他才召见。
贾琏便多加了几分小心,撅得更高,态度更为恭敬,“回皇上,微臣正是荣国公第四代孙、捐同知贾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