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暑假第一天,5.7万的账单**
李敏在日历上划掉“7月1日”时,感觉划掉的是钱包里的一沓钞票。
桌上摊着三张课程表:儿子的数学冲刺班、女儿的英语演讲课、以及两人共同的编程夏令营。40天,总花费5.7万,平均每天1425元——这还不算接送油费、午餐费和“万一需要加课”的预留资金。
丈夫张伟盯着手机银行叹气:“这钱要是存着,都够买辆代步车了。”
李敏没接话,只是默默把课程表贴到冰箱上。她知道,这钱不能省。儿子的同桌报了某思教育的“清北名师班”,女儿班上已经有三个孩子考过了KET(剑桥英语考试),而自家孩子还在“同步巩固”阶段。
“现在不花,以后花的更多。”她想起家长群里那句名言。
---
### **第二章:教育军备竞赛,没有局外人**
早上7点,李敏开车送儿子去海淀黄庄。
这里是北京教培“宇宙中心”,暑假的清晨,写字楼电梯里挤满背着书包的孩子和拎着咖啡的家长。儿子小宇的数学老师是某名校退休教师,班上有12个孩子,6个来自重点小学。
“妈,王浩说他暑假要学完初二数学。”小宇在车上突然说。
李敏握方向盘的手一紧。王浩是小宇的竞赛班同学,六年级已经学到初中内容。
“你按自己节奏来。”她尽量让声音听起来轻松,却在下个红灯时,偷偷搜索“小升初超前学习利弊”。
中午12点,女儿小雨的英语课结束。机构大厅里,家长们交换着情报:
“听说XX中学点招看FCE成绩?”
“今年某思杯含金量又提高了……”
李敏啃着面包,在笔记本上记下“FCE备考规划”。她想起三年前,小雨还在上200元一节的蹦跳英语班,现在500元一节的“思维英语”竟成了标配。
---
### **第三章:隐秘的升学经济学**
第二周,李敏参加了某私立学校的招生说明会。
招生办主任微笑着展示数据:“我们90%毕业生进入重点中学,30%获得国际竞赛奖项。”
台下家长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李敏注意到,前排妈妈的手包里露出某知名机构的VIP卡——那是需要年消费10万才能获得的资格。
会后,她“偶遇”了女儿同学的妈妈刘姐。
“真巧,你也来了解学校?”刘姐笑得意味深长,“其实我们去年就定了学位,今天就是来听听。”
李敏这才知道,刘姐的孩子通过某机构“内部推荐”获得了考试资格。而这家机构的保过班,价格是8万。
回家路上,她接到丈夫电话:“老同学说有个退休教研员在带小班,要不要试试?”
---
### **第四章:崩溃的暑假第28天**
凌晨2点,李敏被哭声惊醒。